© Roger Kingham
英国,苏格兰,凯恩戈姆山脉,凯恩韦尔山
纬度: 56° 52' 46'' N
经度: 3° 25' 16'' W
03 March 2009 1200 (当地时间)
图像P/S代码: P.11.4.5
图像I.D.: 5441
图为英国苏格兰凯恩戈姆山脉凯恩韦尔山顶(海拔933米)桅杆上凝华的雾凇特写。
雾凇通常是过冷雾或云滴冻结在表面温度低于或略高于0°C的物体上的冰凝积物。
图像描述中的链接将突出显示图像上的特征。将鼠标悬停在特征上以获取更多详细内容。
这张照片显示了沉积德国的矿石山菲希特尔贝格山山顶(海拔1 215米)一个物体上的霜淞。山峰受到了从埃格尔河波希米亚山谷流过厄尔山脉边缘的冰雾影响。在强烈的南风条件下,在低于0℃的温度下,物体上的过冷雾或云滴冻结会形成雾冰的沉积。
图像描述中的链接将突出显示图像上的特征。将鼠标悬停在特征上以获取更多详细内容。
在这张照片中,雾凇覆盖了英国西南部Dunkeswell的无叶落叶树。由于温度低于冰点几摄氏度,在两天的冷冻雾期间累积了雾凇的沉积。
图像描述中的链接将突出显示图像上的特征。将鼠标悬停在特征上以获取更多详细内容。
在厚积雪上方强辐射冷却的晴朗、季节性的寒夜使边界层饱和。雾凇凝积物在物体表面形成,包括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米尔格罗夫镇附近的这丛灌木上。在有些情况下,凝积物有2-3厘米厚。
图像描述中的链接将突出显示图像上的特征。将鼠标悬停在特征上以获取更多详细内容。
寒冷刺骨的清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弗雷德里克顿的圣约翰河部分未冻结河面(画面外)上,形成了蒸汽雾,导致雾凇在离河边最近的地面上积聚。由于北极高压覆盖这一地区,因而无风。这使晴朗夜晚新积雪上产生强辐射冷却。
雾凇是一种脆凝积物,主要由细针状或鳞状的冰组成。它在无风或弱风条件下沉积,主要在环境气温低于–8 °C时形成。在气温远低于–8 °C时,雾凇的形成不一定需要雾出现。虽然本实例中的温度为–24 °C,但发现距有蒸汽雾的河流最近的地方,雾凇凝积物最厚。
图像描述中的链接将突出显示图像上的特征。将鼠标悬停在特征上以获取更多详细内容。
整夜的厚冻雾和不定微风致使早晨出现这些针状雾凇刺。照片拍摄地的观测站百叶箱最低温度为–5.3 °C,但草地最低温度为–5.2 °C,在夜间大部分时间内,草地温度比百叶箱温度高0.5 °C左右,这是由于来自相对温暖地面的向上热通量,以及厚浓雾限制了长波辐射。拍摄照片时的温度为–4.4 °C,而能见度略低于200米。
图像描述中的链接将突出显示图像上的特征。将鼠标悬停在特征上以获取更多详细内容。
整夜微风的晴空导致出现了附着成淞的冻雾;在距拍照地点不到50米的实测最低气温为–5.2 °C,而照片拍摄时的温度为–2.8 °C。在照片拍摄时,雾的厚度不到10米,但水平能见度仅150米。
雾凇是一种脆凝积物,主要是细冰针或冰鳞构成。在无风或微风的条件下,它在近地面附着在暴露物体的各面。在这张照中,门柱的各面均有凝积物,但在2和3的迎风面边缘则略厚。
图像描述中的链接将突出显示图像上的特征。将鼠标悬停在特征上以获取更多详细内容。
整夜微风的晴空导致出现了大范围厚冻雾和雾凇凝积物;在距拍照地点不到50米的实测最低气温为–5.1 °C,在照片拍摄时的温度为–3 °C。
雾凇是一种脆凝积物,主要由细冰针(1和2可见)或冰鳞构成。在无风或微风的条件下,它在近地面附着于暴露物体的各面。在这张图中,迎着极微风的叶面和浆果表面上的凝积物最多(3和4)。
图像描述中的链接将突出显示图像上的特征。将鼠标悬停在特征上以获取更多详细内容。
图为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华盛顿山顶(海拔1917米)上的厚霜凇凝积物。建筑物迎风面上的凝积物累积厚度约为50-65厘米。霜凇的形成是由于过冷水滴撞击冻结;这产生了由一些俘获气隙的颗粒构成的冰,使沉积物呈白色。
图像描述中的链接将突出显示图像上的特征。将鼠标悬停在特征上以获取更多详细内容。
在照片中,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华盛顿山顶(海拔1917米)上的建筑物迎风面上覆盖着厚霜凇凝积物(1和2上可见)。冰的形成是由于过冷云滴与建筑物碰撞快速冻结,从而云滴大致单个冻结成冰粒,中间留下气隙并呈现这种冰白色。有些地方,霜凇凝积物厚度约为50-65厘米,在建筑物的迎风面上向外延伸(在3和4可见);这表明风是从右向左吹。
图像描述中的链接将突出显示图像上的特征。将鼠标悬停在特征上以获取更多详细内容。
(NB. Day of month estimated)
The preceding night was clear and moonlit, with very good visibility. The only cloud then present was a cap around the top of Mont Ventoux, presumably of orographic origin, with its base at 1800 m; very dense fog was observed at the mountain top. The cloud cap disappeared at sunrise. The building is covered with white ice, some of which is developed outward to the right in spike-like form to a thickness of a metre or more in places, indicating that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rime the wind was blowing mainly from right to left. The ice was evidently formed by super-cooled cloud droplets freezing on impact with the building, producing ice composed of grains, more or less separated by trapped air, rendering it white.
图像描述中的链接将突出显示图像上的特征。将鼠标悬停在特征上以获取更多详细内容。